2008年寒假 2月1日 搓湯圓元宵(中國北方),或稱湯圓或湯糰(中國南方),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。曾有多種名稱,如面繭、粉果、元寶、湯餅、圓不落角等,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。據傳說,袁世凱當政期間,覺得「元宵」有削袁之意,故將元宵改名為湯圓。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。元宵由糯米製成,或實心,或帶餡。餡有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類果料等,食用時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。起初,人們把這種食物叫「浮圓子」,後來又叫「湯糰」或「湯圓」,這些名稱「團圓」字音相近,取團圓之意,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,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,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。 根據劉若愚的《酌中志》,元宵是「用糯米細面,內用核桃仁,白糖,玫瑰為餡灑水滾成,如核桃大小,即江南所稱湯圓也。」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:元宵一般將糯米面和好,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,餡料有素有葷; 湯圓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,將餡料切成小塊,蘸上水,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,一邊滾一邊灑水(也有滾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,再繼續在糯米面中滾),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。現在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。 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,元宵煮後湯比較清,湯圓煮後湯比較濃,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。也可以有油炸、拔絲、穿衣、蒸、烤等多種食用方法。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00001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